查看: 150|回复: 1

休谟:没有上帝,没有因果,没有自由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1-30 16: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因斯坦,亚当·斯密,达尔文和康德有什么共同点?他们的理论都深受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影响。
爱因斯坦在1915年给Schlick的信中说:“我在发现相对论之前认真又敬畏地读了休谟的《人类天性论》好几次。如果没有这些哲学学习,我很可能无法找到答案。”(“Hume, whose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I had studied avidly and with admiration shortly before discovering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It is very possible that without th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 I would not have arrived at the solution.”)
康德称,是休谟让他从“教条的沉睡”(Dogmatic slumber)中醒过来;亚当斯密(市场经济发明者)与休谟同为苏格兰人,友情深厚,也承认自己的经济理念深受休谟的影响。休谟早生于达尔文近百年,他关于人与动物没有本质差别的言论与达尔文理论非常相似,而达尔文也确实研读过休谟的理论(Baggini)。
毋庸置疑,休谟是近代影响力最大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建立在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士成绮:约翰·洛克(上):工业革命和科学时代的底层逻辑),将怀疑论思想进一步放大,在宗教、逻辑和伦理上得出了与洛克相反的结论:没有上帝,没有因果,也没有自由。休谟可能是第一个“杀死”上帝的人。
休谟的逻辑主线

1)现实概念vs.抽象概念


此处与洛克的概念分类类似。洛克提出了三个概念类型:1)数理抽象类;2)现实类;3)道德观念类
其中数学相关,类似勾股定律,属于第一类;与任何实际事物相关(注,西方长期以来认为纯数学与现实是脱钩的,应用数学严格来说是工程学而非数学),比如颜色、高度、疼痛感,属于第二类;第二类之间的组合成的人为概念,比如忠诚、美丽、正义,属于第三类(举例而言,美丽=某些颜色组合+某些形状组合+某种愉悦感,而颜色、形状和愉悦感都是第二类现实的概念)。
休谟沿用类似的思路,将洛克的第一和第三类归为抽象概念(原文更接近概念间关系,Relations of Ideas),并把第二类归为现实概念(Matters of Fact)。
2)现实概念来自于惯例
接着,休谟将讨论聚焦到现实概念的部分:我们是如何获得现实概念的。
休谟再次沿用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认为现实概念只能来自于人对外界的感知(perception)(详见:士成绮:约翰·洛克(上):工业革命和科学时代的底层逻辑)。然而与洛克不同的是,休谟将感知分为了观感(impression)和记忆(memoery,休谟也交叉将此称为“概念”,idea)两部分,他认为概念的形成是在记忆中完成的,直接的观感与记忆中消化的结果是独立的两个步骤。
相比于洛克的理论,观感与记忆的二分论让休谟进一步明确了现实概念来自于“惯例”。因为只有足够多的观感沉淀如记忆中,消化后的记忆才会形成一个现实概念。至于什么是“足够多的沉淀”,就涉及到了概率思维。
3)概率思维-收获现实认知的唯一途径
再次,休谟依旧与洛克的思路基本一致。
对于经验主义,也就是基于感知收获认知的理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过去是否能够代表未来。什么是经验?经验就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何谓主义?就是依赖某一事物形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所以为什么过去的事情能够对现在和未来有所指导意义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高某的话说:“你怎么知道明天太阳会升起来?其实你并不知道。”
但是因为人总是要生存,要行动的,所以人不能因为缺少绝对的确定性就躺平。因此,人们需要通过过往经验所提供的案例的质量和数量来判断未来发生的概率。比如说,如果每一次当白色桌球击打另一个桌球的时候,后者都顺着白色桌球的路线移动。那么试问,如果你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你知道桌球被击打后会顺延并直线运动吗?现代医学发现,婴儿并没有所谓与生俱来的空间认知感,因而也必然不知道桌球撞击后的路线会是什么。
然而,休谟提出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婴儿看过“一次”桌球被撞击,而后直线运动的画面。他知道桌球将会每次都直线运动吗?答案是不会。只有一次的经验是不足够的。我们的认知形成依赖多次经验(经历)所形成的“大数据”。只有在婴儿反复见证桌球的直线运动后,他才会认识到物体的作用力是会直线传导的。
这基本是休谟在《人类天性论》中的原文案例。有趣的是,现代医学确实发现了婴儿,甚至学龄前儿童,非常依赖于重复玩耍和经历类似的场景来建立自己的空间和物理概念。空间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基本的自然规律都是通过概率习得,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想象一切认知都是来自于过往多次重复,概率较高的经验。
4)现实概念之间只有关联,没有因果
从第四步开始,休谟的推理开始与洛克脱钩,并驶向相反的方向与结论。
休谟首先攻击的是“因果”。我们人生的所有判断与决策,都是基于经验中的“因果”。如果你今天早上选择不买早餐,是因为如果买了早餐,你认为自己会迟到。你选择去外企,是因为外企工资高。你认为眼见为实,认为每隔24小时都会看到日出日落。
然而从经验主义出发, 休谟认为“因果”是一个虚构的概念,是人类动物惯性带来的错觉。本质上,人类没有认知因果的能力,只有通过经验认知到两件事物关联性的能力。你觉得买早餐会迟到,也许是因为每次你买早餐都会排队,耗费15分钟导致迟到,但是严格来说这不是因果关系,因为有可能这次队伍很短,只需要五分钟;每天都会日出只是因为过去你每天都看到太阳,因此你发现了24小时周期与日出的“相关性”,并不代表时间和日出有因果。其实,相对论已经证明了,如果你以接近光速运动,可以长时间在黑夜中永不见日出。
什么是“因果”?以洛克的钟表案例为例,如果你知道钟表后面复杂的机械逻辑,那么这个机械逻辑就是钟表的因果:因为这些机械设计,所以钟表的指针按照24小时轮回运动。那么我们以为的“因果”是什么?就是一个乡下的农民对钟表的认知。他只能看到钟表随着时间完美的旋转,所以他认为的因果:因为24小时过去了,所以钟表指针轮回运动了一圈。农民并不知道钟表背后复杂的机械设计,他并不知道真正的因果。而是把能够看到的关联性作为自己的因果。
这时候,杠精可能会问:这是在18世纪的认知,现在科学那么发达,我们早就知道了万物背后的原因。
对于休谟来说,我们只是变成了稍微更有文化一些的农民,但是我们永远做不了钟表师。在19世纪,人们认为物理学已经探索了一切,但是进入20世纪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现,人们才知道19世纪的物理是非常片面和错误的。爱因斯坦伴跟着其相对论横空出世,击败了牛顿力学,并将宇宙的哲学美感展现给世界:爱因斯坦相信宇宙一定是确定的,上帝不会“掷骰子”。然而很快,量子力学的出现反证了爱因斯坦的观点,原来我们的世界是由无数次“掷骰子”堆积而成,宏观的确定性无非来自于概率分布的稳定罢了。而最新的量子力学指向无时间、无距离、无因果,目前也无人能够解释,只有无数猜想。
5)没有因果,因此没有自由
休谟首先指出,我们不知道我们一切行动背后真正的“因果是什么”。
常人认知中,我的行为来自于我的决策:因为我想休息一下,所以我去度假了;因为我想多赚钱,因此我去找工作。这个“因果”的背后代表着我们认为我们有自由的欲望和意志,简称“自由”。“我想要”,所以“我去做”。
然而如(4)所说,休谟认为真正的因果是不可知的。他举例而言人对于自己身体的控制,对于大脑的认知非常低,比如人伸缩自己的手指的时候,认知上是对手指做出运动,实际上在异动的是小臂的筋和肌肉,带动手指运动,如果连这种基础的感知都有错误,休谟认为人们当然不知道自己机理上真正的因果关系。如果人连自己运作的真实机理(因果)都不知道,又怎么能说存在自由意志?
那么我们的决策是怎么定下来的呢?休谟沿用之前的思路,找到了各种关联:如果亲人死亡,人们都会难过;如果中了彩票,人们都会开心。休谟首先认为,从古自今人们的基本反映和决策是一样的,没有变化。那么这就是“关联”。这种关联虽然不是因果,但是由于每个人身边有着无数类似的案例,他们构成了概率上真正的认知、关联。因此,一个人为什么要努力?无非是由于人类共有对物质的需求和对尊重的渴望。因此,休谟认为人的行为是注定的,由各种人类共有的动机(欲望)决定的。休谟承认人与人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动机的组合不同,但是他认为这是不同人之间不同客观因素所致。
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人没有自由,上帝就没有理由去审判这些没有自由意志的人。当然,休谟作为欧洲无神论的哲学急先锋,反对教会的观点在下文会进一步展开。
对于宿命论,一个常见的反应是躺平:如果我的人生命中注定,那么一切还有什么意义?我为什么要在意呢?这里,休谟表露了他关键的务实主义(pragmatism)+情绪主义(sentimentalism):休谟认为当你渴望某个事物的情绪出现的时候,你就应该臣服于情绪,去追求这个事物,只有这样才是最舒服的,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无论命中注定与否并不重要。
6)关联与概念不充足,因此没有上帝
严格来说休谟攻击的是“奇迹”而不是天主教上帝。然而由于天主教的理论根源建立在奇迹之上,如耶稣复活的奇迹,休谟可以算是第一个在哲学上全盘否认天主教的主流启蒙时期哲学家。
奇迹的定义是什么?就是与大家以往的经验不同,在经验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那么奇迹的证据是什么?是见证了奇迹的人传递出来的人证。休谟认为这种人证过于脆弱了,在以往所有经验的总和面前不堪一击。因此但凡是奇迹,一定是“概率上”假的。倘若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它确实存在,那么奇迹也就不再是奇迹,而是一个新生的常见现象。
因此,一切奇迹都是假的,因此圣经描述的奇迹般的故事和上帝也是假的。
休谟与洛克:英国工业革命背后的思维模式转变

休谟与洛克的哲学思路相似度极高,唯一的区别基本上就是在没有因果这个特例上做了延伸,并使休谟和洛克得出了相反的个别结论。他们二人更多的还是共性。
休谟和洛克都是新时代的怀疑论变种。一方面用怀疑论的谦卑与质疑精神打碎了亚里士多德为基础的世界观上的哲学与宗教世界观问题,另一方面又有别于古典希腊怀疑论,通过务实主义推导出了伦理上的行动方针(通过概率了解世界并决策)。新的怀疑论,就是质疑+务实。
在初读西哲的阶段,孔老诗歌般的文笔和柏拉图洋洋洒洒的逻辑推理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认为缜密的逻辑体系是西方最终首先发现了科学的主要原因。但是了解了休谟和洛克,我意识到了光有逻辑,但是没有质疑精神,就如同一个闭着眼睛的短跑冠军,很难在街角巷子中第一个到达目的地。亚里士多德的型质说影响了整个中世纪500年间的西方思想,但是最终将整个文明推向了宗教统治的黑暗时代。也许除了思辨的哲学思维,质疑和务实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Julian Baggini,How Hume anticipated Darwin
David Hume,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Peter Millican, Introduction to David Hu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发表于 2025-5-5 05: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顶起出售广告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