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9|回复: 2

竞技乒乓球里的对攻,应是迫不得已的战术选择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1-12 13: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乒乓球友好,我是乒谈。
最近刷到了李小龙先生1965年参加福克斯电影公司试镜的视频,我又一次被这个巨星震撼了:那时候他才24岁,但已经有了别人42岁气场、深邃和感悟。
不过,我也从眉宇之间,看出了一丝悲伤。
当被问到大学专业——哲学,以及功夫的问题时,他的眼里瞬间有了光芒,脸上也开始有了微笑,那种对于功夫和哲学的热爱,是无法掩藏住的。





李小龙不仅仅是一位武术家,他更是生活家、哲学家、舞蹈家,这次面试中,他现场展示了中西各种武学,静时下盘极稳,动时快到别人反应不来。
关于武术和哲学,李小龙也有很多经典的论述,比如关于水滴石穿的论断,他说:
“说到功夫,最好的比喻就是一杯水,为什么呢?因为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但是它可以穿透非常坚硬的岩石。水是没有实体的,这意味着你无法抓住水,你无法击打它伤害它。所以,每一个练习功夫的人都要像水一样,柔软、灵活,能够改变自己来适应对手。”。





其实,李小龙先生关于武术和哲学的经典论断,也非常适用于球类运动,尤其是单人类的球类运动。乒乓球,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隔着球网的搏击。因此,作为乒乓球运动员,一定也要将让自己逐渐像水一样,柔软而有力。
关于武术和哲学,李小龙先生还有经典论断,比如说他创立的截拳道,主张完全摒弃华而不实的花架子,直截了当,做最有效的进攻。
乒乓球,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说,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能发球直接得分,就绝不让对手接到;能接发球一击致命,就必须做到;能前三板结束,就一定结束。
在这种理念之下,只有当你无法一击毙命解决对手的时候,才去打相持或者后面的对拉,这应该是迫于无奈的技战术选择。如果说主动追求对攻对拉,不是最为高明的战术选择。
原因其实很简单,竞技体育,讲究的就是效率,你花最小的体力精力代价,拿到最大的成绩效果,这才是运动员们应该追求的事情。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如果乒乓球比赛都是一两板就结束了,那不就没看头了吗?
对于这样的论调,我只想说:对攻对拉,是技战术中的一种,本身也是很好看的技战术;但是如果可以追求对攻对拉,这就是外行的鉴赏力了。
如果是真正的乒乓球迷,谁不会醉心于那种一击毙命的艺术,比如:瓦尔德内尔1997年世乒赛男单决赛,面对萨姆索洛夫时,一击毙命的发球,时机、速度、落点和节奏俱佳,这才是顶级的乒乓球艺术。



很可惜,自从马琳退役之后,能够带着脑子打球的运动员越来越少了,乒坛更多的是变成了无脑对轰,就像是套公式的乒乓球一样,真的少了很多意思。
我真希望乒乓球界也能出一个李小龙先生那样的哲学家,融汇贯通古往今来各家所长,创造性提出新的技战术理念,来拯救这项正在走向灭亡的运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1-12 13: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把乒乓球改回40mm赛璐珞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

帖子

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
发表于 2023-1-12 13: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乒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