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3|回复: 1

打乒乓球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谁说的?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2-30 18: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2022年第51篇

作者|杨磊
正文2325字,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欢迎点赞、分享!





01打乒乓球,能否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这是最近看到的关于乒乓球最好的问题。切口小,内涵丰富。

有些话,听到耳朵里还远远不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只有经过岁月沉淀,方解其意。

比如刘国梁曾说过,“球打到最后,都是打骨子里的东西”。
当年,“二王一马”时代,对于第四人选,刘国梁坚定不移,选择陈玘。

当时很多球友觉得刘国梁用人不公,重用陈玘、打压郝帅。时过境迁,回过看,你会发现刘国梁当初的选择基本正确。

越是重大比赛越到关键时刻,陈玘越豁得出去,而郝帅往往是最保守的那一个。
虽然陈玘的职业生涯也不能说多么完美,但是在很多世界大赛,特别是双打项目中,他把握住了机会,证明了自己。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与打球,有时候是决定性的。
但是,事无绝对。
想通过乒乓观察一个人的性格,需要有一个大前提,即:该人的技术水平达到了一定水准。否则,结果往往不甚准确。
比如
几乎所有的初学者,受制于单薄的技术能力,在刚刚参加比赛的时候,往往会不同程度显露出急躁情绪。

这时候,你并不能武断下结论说:该人性格急躁之类。这更多是技术原因,而不是性格使然。
再比如
你去看很多专业选手,他们同比业余球友打比赛,往往显得特别游刃有余,云淡风轻。

你也不能简单认为说他们性格沉稳,遇事沉着冷静。这更多是技术碾压带来的轻松,而不是性格的凸显。
只有技术水平达到一定水准,才能形成个人球风,烙刻上性格的印记。

初级阶段,每个人只是想多把球打到台子上而已,拔高评价、上纲上线,是一种不成熟的做法。




02秦志戬和许昕关系,到底怎么样啊?
肯定不咋地啊,你看当年秦志戬指导才带大蟒几年,头发都愁白了!哈哈,跟大家开个玩笑。
关于秦志戬和许昕的关系,没有深入了解,也无意妄自揣测,更想透过此问题,探讨一下教练与球员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练与球员,特别是在专业队,可以这么说,感情比亲生父母还深。
这么说,可能会让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你想想,专业队的孩子往往从五六岁,甚至更小就开始专业训练,一天六七个小时,一练十几年下去。

比赛、训练,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跟教练在一起,那种感情是时间磨出来、陪出来的。
理解到这,你才能懂得,为什么许多球员夺得重大比赛冠军后,第一时间会跑去与自己的教练拥抱,那不是作秀,是发自内心的感恩。
另一个方面,教练与队员是“一荣共荣、一损共损”的关系。

手底下的每一名队员都是教练最得意的“作品”,倾注了他对乒乓球运动所有的理解与实践。
成,名满天下;败,倥偬岁月。
多少时光随流转,多少孩童过烟云,青额变群山,少年化暮年,是教练员群体最真实的写照!
让我们共同为这群躲在幕后、甘为人梯的各级教练员们,点赞、致敬!

03和乒超球员交手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试着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
微观角度:
实话实说,没有跟乒超级别球员交过手。但是,曾经在当地某次比赛中,与国家级健将叶明辉交过一次手。




叶明辉,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前国手,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曾战胜过王皓,国外职业联赛打球多年,目前定居河北石家庄,常年活跃在国内业余圈各大商业比赛,屡屡捧金夺冠。
介绍一下个人水平,开球网大概1600分左右。当时赛制是11分、三局两胜,两局总计得5分,第一局3分、第二局2分。
具体过程没啥可说的,完完全全被碾压,只说一句感受:

“自己发球,叶随便接;叶发球,能接过去就不错,下一板根本不在考虑范畴”。
宏观角度:
网络上,特别是知乎,关于乒超球员无所不能、“为所欲为”的精彩描述非常多,我说不出更好的内容,不再画蛇添足。
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明知道不敌甚至被碾压,还是会有很多业余球友愿意跟乒超国手以及某个行业超远自己的对手去过招?
我认为,搞清楚这个心理机制,更有价值。
一方面,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会持怀疑态度。

“真的那么夸张?”“真的有那么强?”许多人愿意下河去趟趟水,获得真真切切的感受。
另一方面,抛开追星的浅层次原因,我认为是对强者的崇拜心理。
能打到乒超水平的选手,至少是省队主力以上的水准,他们是中国乒乓球金字塔的塔尖。
作为业余球友的我们,去跟他们交交手,透过哪怕一局球,依然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积淀与职业。

这种通过实践交手带来的震撼与激励,实在是一种千金难买的人生感受。




04削球手很难取得好成绩,为什么还有人打?
第一,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世界万物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就像现在的世界乒坛,很多老球迷觉得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精彩纷呈。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清一色的横板两面反胶进攻打法,打法越来越趋同、非主流打法的生存空间愈发狭窄。

长远看,对乒乓球运动并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路是人走出来的,朱世赫之后那个让削球打法重新焕发光彩的伟大选手,至今尚未出现。
毛主席教导我们“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永远是人!”

同样道理,虽然打法有相对的先进与落后之说,但并不是绝对的。
记得2003年巴黎世乒赛,初出茅庐的韩国削球手朱世赫,削的坚韧顽强,攻的坚决犀利,一路过关斩将,差一点点,一站通关。

那届的朱世赫绝对是无比恐怖的存在,是任何一名选手都不愿遇到的对手。如果你观看了当时的现场直播,绝对不会说削球打法落后,没有前途。
第三,削球打法本质上符合“不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

一般人来看,削球打法典型“费力不讨好”,更像是在表演,而不是竞技。
但归根结底,体育的内涵不仅仅是冠亚季军名次之争,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明知不可而强为之。

一次次大范围移动、交叉步跑动、前后场奔袭,一次次顽强防守、飞身救球,即使丢掉了一分,永不放弃的精神已经感染了所有的人!

“你可以赢得比赛,却战胜不了我的精神!”,是日本传奇削球手松下浩二在自传《赌在银球上的乒乓球人生》里的经典一语。
我认为,这也正是削球打法最可贵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5-4-6 15: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酱油的人拉,回复下赚取积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