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回复: 1

Nature : 健身房做什么才能吸引我们去健身?

[复制链接]

3

主题

10

帖子

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
发表于 2022-12-31 12: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 | 漓

笔者按:
我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教室的墙壁上贴着各种名人名句,其中有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即培根的“知识改变命运”。至于培根说没说过这句话,我不知道,但是这句话让我深信不疑,并且一直信奉,也提醒和督促着自己从小学读到了博士。蓦然回首,儿时的小伙伴早已结婚成家,儿子已经会打酱油了,女儿也出落的亭亭玉立,虽然不能说是子孙满堂,但也四世同堂,逢年过节好不热闹。而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我,还在过着连996都不如的生活,困苦于为什么这次Western没有跑出来,平板里没有长出克隆,细胞又被什么污染了。苦中作乐,闲暇之余追下脱口秀,给自己“披星戴月”的生活寻找下快乐的“阳光”,遇到徐志胜调侃道“脸在和头发争地盘”,我也哈哈大笑,摸起了自己的头发,嗯,它也没有守住自己的阵地,实在是一败军之将,不光失败,竟然还边撤退边举白旗。有个名人说过“生活在给你关上门的同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摸摸肚子,也不是一直在“失去”,这不是起来了吗?有失也有得。但看着自己衬衣的倒数第二个扣子每天很吃力地掩盖快要溢出的脂肪时,便问了下减肥成功的师弟,原来他在学校内的健身房里已经骑了3个月的动感单车。于是我也打算去试试。

在某年某月某日,给老鼠打完药之后的一个还算阳光明媚的傍晚,我也踏入了坐落于学校西南角的健身房,顺利的办下了张健身卡,于是暗自下决心我要每天来健身。第一周成功来了5次,第二周3次,第三周1次,第四周似乎大概有点不是那么想去。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措施能够让我这种半途而废的再次踏入健身房的门口呢,或者说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够吸引我来持续锻炼呢?

2021年12月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Angela L. DuckworthKatherine L. Milkman(共同通讯和一作)在Nature上发表了文章Megastudies improve the impact of applied behavioural science以健身房为例,评估了54种健身房干预措施,对其“鼓励持续锻炼”的效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科学不仅体现在自然科学上,在社会行为领域也有大展拳脚的舞台。以健身房老板为例,他需要考虑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来保证“我的大部分会员可以长时间来健身”。扩大来说,政策制定者也需要更多地借鉴行为科学来考虑如何改善政策执行者的体验甚至是收益。传统的行为科学给出的答案是: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不同的结果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针对不同的受试者评估不同的干预措施。这种方式在可比性上则会异常欠缺。

于是这项工作的研究人员就引入了一种新的考量方式—超大型研究(megastudy)。超大型研究是在一种在相同时间内对同一群体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大规模研究(即把传统研究中的5个不同换成了1个不同4个相同)。
来自美国15所大学的30名研究人员组成了多个小型独立团队,设计了54种为期四周的不同措施,来鼓励美国一家连锁健身房的61293名会员按时锻炼。这些干预包括数字化体验、文字提醒、每周邮件和奖励措施。研究人员发现,45%的干预措施能在这四周内显著提高人们每周去健身房的次数(提高9%-27%)。其中,表现最好的干预措施是在人们错过一次锻炼后,为重新回到健身房时的人提供少量现金奖励。然而只有8%的干预措施能带来四周后还能测量出的行为改变。

总之,这一超大型研究可以是社会决策研究者们同时比较几十种的不同干预措施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从而更好地制定决策。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128-4

转载须知【原创文章】BioArt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为BioArt所拥有。BioArt保留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2-31 12: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家伙,bioart这次是最不干货的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