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我曾经说过,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对于已经不再年轻的我来说,大概就是观球生涯的休止符,心下想来,总觉得有些话不尽兴地说,未免有些遗憾了,因此匆匆间写下这个足球随想录系列,以给予年轻的孩子们以某种思索的空间。对于未来的足球运动,我的期待也不会有太多了,只能希望这是暂别吧。
我曾经这样评价过贝利、马拉多纳和梅西——贝利是足球的王(βασιλεύς/Rex),马拉多纳是足球的上帝(θεός/Deus),而梅西是足球的基督(Χριστός/Christus)。如果我们想要尝试寻找足球史一分为二的节点,也许有一个不错的巧合,恰恰让这种“分野”成为可能,那就是世界杯的女神杯时代和大力神杯时代,1970年,贝利和他的队友们在阿兹台克球场4比1击败意大利,为巴西永久保留了女神杯,而这支被誉为历史最佳的国家队,也令古典时代的足球达到了最高峰;1974年以降,大力神杯的出炉似乎正与现代足球的逐渐成型不谋而合,而大力神杯时代的世界足坛,展现出更多群雄逐鹿的特质。
法国队尽管只有两次世界冠军,但是他们在大力神杯时代的世界杯成绩(2冠2亚1季1殿),甚至要小优于五星巴西(2冠1亚1季2殿)和四星意大利(2冠1亚1季1殿),而大力神杯时代成绩最优的德国队(3冠3亚2季),以及紧随其后的阿根廷队(3冠2亚),显然也并没有和法国、巴西、意大利拉开本质上的差距,这也是大力神杯时代总体上旗鼓相当、各擅胜场的五支队伍——自从1930年首届世界杯以降,只有2010年的决赛,五强尽数缺席,也是大力神杯唯一一次旁落于五队之外。另外,须知世界杯永远都是足球的最高舞台,无论是能够自由组队的欧冠,还是所有竞争仅仅局限于一个大洲的欧锦赛,它们的价值是永远无法触碰到世界杯的。
我的论述正是基于此而展开的,大力神杯时代的五强里,南美双雄赫然在列,阿根廷(1978、1986、2022)三度抡元,而巴西(1994、2002)亦两度问鼎。阿根廷1978的本土冠军有一定的特殊性,本人在此不赘述,另外的四座大力神杯,乃至巴西在古典时代为“足球王国”之名打下基石的三座女神杯,其全部的机巧,都指向了我标题中的那个概念——美洲大核心。
我们可以将足球场上那些伟大的中前场球员,用三个“面具”进行简单的概括,第一个曰“战争机器”,他们是决胜战场之上的利器,主要职责是用各种方式去冲击对手的核心防线,第二个曰“大师”,他们是运筹帷幄之中的主帅,主要职责是依靠自己的组织、调度、洞察力等特质,结合自己精湛的脚下技艺,来主导进攻,为团队创造进攻机会,或者把握整体的节奏。欧洲足球史上最顶级的几位球星,如普斯卡什、克鲁伊夫、贝肯鲍尔、哈吉、劳德鲁普、范巴斯滕、巴乔、齐达内,他们的足球特质,往往侧重于“战争机器”或者“大师”的某一种,同时在另一种上也会有一定建树——题外话,在2022年世界杯决赛前,我从未见过纯粹的“战争机器”或者“大师”,对于比赛能够有如此惊人的影响力——因此,欧洲足球史上个人能力最优秀的球员是普斯卡什和克鲁伊夫,也许可以再加上哈吉和巴乔,因为他们几位的共同点,是把足球能力里的“战争机器”部分和“大师”部分,相比其余众人有更加完美的融合。
但是什么是美洲大核心?一言以蔽之,作为“战争机器”他们可以优于足球史上的其他任何人,作为“大师”他们同样可以优于足球史上的任何人,更能根据不同的比赛情形,在足球场上在“战争机器”和“大师”之间进行随时的切换。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耳熟能详的那两个字,也是第三个面具,球王。
我们都知道,“位置”是足球场上最基本的概念,所谓的门将-后卫-中场-前锋四分法只是最粗略的,特别是对于进攻端,可以进行的分类是很精细的,就我的足球观来说,大致上可以将进攻端的球员分为进攻中场(mediapunta,西班牙语,下同)、中锋(delantero centro)、前锋(delantero)、边锋(extremo)、边前锋(puntero)以及二前锋(segundo delantero)——当然,我们还可以算上颇具亚平宁特质的9号半即trequartista(意大利语)。而上述的每一个位置,所需要的技术特点有所差异,但并不互相矛盾,甚至对于一位优秀的攻击手来说,掌握跨位置的技术是有很大必要的。
而美洲大核心,往往有一个国内球迷不会太陌生的称呼,就是前场自由人,或曰进攻自由人,这个在中文世界里有一定知名度的称呼,我并没有在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这两种特别适合定义球场位置的语言里找到对应词,于是我准备创造出一个相应的意大利语词libero offensivo,来定义这种特殊的位置。美洲大核心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同时具备进攻中场、中锋、前锋、边锋、边前锋和二前锋六个位置的技术能力,并且在至少4个位置都达到历史顶级的水准——(注意,我下面的描述,并非对于一个球员而言要面面俱到,但是要至少具备其中的绝大部分)
他们对进攻端缝隙见缝插针的洞察力比“大师”们更加锐利,在局部与队友进行配合的速度比“大师”们更迅捷,在多人围追堵截下控球摆脱的能力也比“大师”们更加挥洒自如,甚至到了远离禁区的位置,他们大范围的调度转移球,都足以位居足球史最顶级之列;
他们的带球突破过人比顶级边锋更加犀利,并且能够频繁地将自己突破的舞台从边锋们的边路和肋部,变成属于自己的肋部和中路;
他们在各种局面下的破门得分能力,比起我们耳熟能详的顶级射手都丝毫不逊色,乃至于更加优秀;
他们能够在对手最核心的防区里,像顶级中锋那样去扛人、去争抢第一落点、去背身接球抹人,无论是临时的进攻回合,还是持续一整场的作业;
甚至到了禁区外,他们的远射、直接任意球,也要比那些闻名遐迩的远射高手、任意球大师更加令人战栗。
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足球世界里,在进攻中场、中锋、前锋、边锋、边前锋、二前锋,乃至临时的防守中场、后置组织者等诸多位置之间,进行一步到位的切换都宛若闲庭信步。他们的足球不是断续的,而是宛若一张连续的、无处不在的大网,自己各个最顶级的技术点之间能够做到互相成全,形成最大的自我融合。这样的南美大核心,或曰历史顶级的进攻自由人,在整个世界足球史上只有四个人,贝利(Pelé)、马拉多纳(Maradona)、小罗(Ronaldinho)、梅西(Messi)。当然,小罗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达到人们所期许的那种高度,确实令人唏嘘,然而2022年12月18日之后,随着梅西以大力神杯完成了第三代球王的最后加冕礼,并且得以与贝利和老马鼎足而三,成为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阿基米德-牛顿-爱因斯坦,抑或是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的“御三家”之后,随之被彻底定死的,还有“球王”一词的含义。
自此往后,再也没有任何妄人,能够不知天高地厚地去挑战这个由贝利、马拉多纳和梅西所共同定义的名词了。
我们言归正传,大力神杯时代,阿根廷和巴西的总共5次世界杯冠军,实质上都是在美洲大核心的足球思路下达成的,包括实力稍弱一些的78年阿根廷核心球员肯佩斯也有这样的色彩。不过当我们看到1986和2022两支阿根廷队的时候,便会发现他们真的有惊人的相似——
1)这两支球队除了美洲大核心(即两位M)之外的绝大部分球员,在阿根廷足球史上都难称最顶级之列,也许本届的阿根廷门神E.马丁内斯,以及淘汰赛阶段只有决赛首发的迪马利亚是个例外
2)这两支球队在淘汰赛的前70分钟,都展现出极为恐怖的控制力(特别是对付欧洲队和类欧洲队),但是在一些场次的最后20分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控。当然,相比于86年世界杯那支队伍,22年世界杯最后阶段的失控带来后果更严重一些
86年,除了1/8决赛1比0小胜乌拉圭之外,阿根廷队在1/4决赛2比1英格兰,半决赛2比0比利时,以及决赛3比2西德的比赛里,都取得过两球领先的优势。且对阵欧洲球队的三场球,前70分钟几乎没有给对手任何机会,与英格兰一役,2比0之前英格兰几乎无法形成有效射门;与西德决赛一役,鲁梅尼格第73分钟将比分扳成2比1之前,西德队有将近50分钟时间没有形成任何有效射门
22年,阿根廷队在小组赛末轮和所有四场淘汰赛里都取得过两球领先的优势。小组赛末轮对波兰,全场射门比达到惊人的24比3;1/8决赛与澳大利亚一役,对手在前75分钟只有1次有效射门;1/4决赛与荷兰队的比赛里,对手在前80分钟只有1次有效射门;与法国决赛一役,对手在前73分钟内没有任何一次有效射门
3)86世界杯上,时年25岁的马拉多纳奉献出了世界杯历史上最伟大的单届个人演出,而22世界杯上,已经35岁的梅西,则为世人呈现出大力神杯时代仅次于86老马的伟大个人演出。与此同时,无论是86还是22,两届赛事里阿根廷队的角色球员,展现出了惊人的整体战术执行能力(或许这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什么70分钟后容易失控,这里的逻辑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86年的三位中场恩里克、朱斯蒂、巴蒂斯塔强吗?放在阿根廷足球史上真不算突出,因为我们看过足够久的球,就可以数出该国历史上的那些优秀中场,但是以角色球员的视角来看,他们的基本功是很过关的,特别是明白如何围绕着老马去踢球,特别是恩里克有很强的带球能力,是老马那届杯赛上很好的副手;22年的三位中场德保罗、恩佐、麦卡强吗?同样的,放在阿根廷足球史上真不算突出,但是他们是最适合让梅西这个美洲大核心充分发挥能力的中场
4)我们还可以看到,无论是86还是22,阿根廷的角色球员(即大核心之外的人)都很擅长几件事——
第一,利用自己在争夺乱球时候的脚下优势和灵活性,破坏对手的比赛节奏;
第二,传跑风格很具有阿根廷特色,具体体现为,不似西班牙颠峰时期的哈白席那样,能够给队友最舒服的脚下球,阿根廷在移动当中的传跑,给球分量往往不求最精确,而是更加冒险一些,并且队友技术能力过关的情况下都能处理得比较妥当(但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当然,梅西自己的给球是特别精确的;
第三,能够通过乱球争夺里的优势,让大核心持续地在比较舒展的条件下拿球主导进攻回合;
所以我最初觉得,法国队前70分钟的窘境是德尚首发布置失败的结果,但是现在再细细地回想,更大的可能是,阿根廷的这套南美大核心体系,从本质上就在前70分钟里很克欧洲队,如果大家再回看86年阿根廷与西德那场世界杯决赛,就会发现历史的进程惊人相似——区别在于22法国要远强于86西德,且法国有姆巴佩,此处不表。
同样名为Lionel的斯卡洛尼,作为国家队主教练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重新找到了这套围绕美洲大核心进行比赛的策略,甚至包括在一些进攻回合里可以绕开梅西来展开,其实我们也可以视作围绕梅西的一部分。但是令人同样唏嘘的是,自2010年而始,阿根廷队经历了三届世界杯(2010、2014、2018),四届美洲杯(2011、2015、2016、2019),以及七任教练(马拉多纳、巴蒂斯塔、萨贝拉、马蒂诺、包萨、桑保利、斯卡洛尼),方才在2021年美洲杯上,找到了围绕梅西展开的体系——也许我们可以又称之为比拉尔多-斯卡洛尼体系(当然,你们叫它马拉多纳-梅西体系也行)。此前即便是阿根廷遗憾屈居亚军的2014年世界杯,他们也并没有在中前场人才济济的情况下,展现过很出众的攻击力,萨贝拉更多是以稳固防守为比赛基础,对进攻端投入多有牺牲,从而一路战战兢兢地走进了决赛。
也许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自诩为战术组织严密的欧洲足球,其实从始至终都没有找到破解比拉尔多-斯卡洛尼体系,或者说阿根廷这套南美大核心体系的很好办法——阿根廷人放出一部分控球权和精确性,在中场不断地进行侵略性极强的抢断和五五球争夺,在取得球权之后,迅速地以拿球球员为发起点展开进攻,并且频繁地由此为大核心创造出比较舒服的拿球回合;与此同时,欧洲队建构比赛的尝试,在阿根廷人这种侵略性很强的体系面前始终无法顺利地进行,甚至很难做到收紧中后场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比赛苟住,因为阿根廷人的乱球主战场恰恰是中圈一带。
不过南美大核心本身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天赐之物,而梅西也已经35岁,几乎注定无法参加下一届世界杯。当年在老马退隐江湖后,阿根廷并不是没有尝试过改变,然而令人叹息的是,阿根廷尽管仍旧能够在南美内战里取得不错的表现(比如连取91、93美洲杯,在历年南美区预选赛里也表现不俗),但世界杯上却屡屡不利。而且事实上,1991-2010这段时期的阿根廷球员,总体上是远远比老马86和90时期的队友来得优秀的,2006年世界杯上佩克尔曼甚至已经很接近大核心体系之外另一条道路的答案了,但在柏林奥林匹克球场,被一场明显的偏哨所打断。也许,四年后美加墨世界杯上,阿根廷足球又要重新开始,寻找“大核心体系”之外的另一套解题思路。 |
|